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玉程
(2025年9月10日)
亲爱的2025级全体新同学,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湖山一色,秋光为序。今天,我们以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合肥理工学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这一刻,不仅属于这所朝气蓬勃的学校,更属于在座的每一位——合肥理工学院历史的开创者!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所有2025级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欢迎你们加入“合理工”这个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大家庭!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家长和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也向支持合肥理工学院初期办学的社会各界表示由衷的敬佩!特别感谢曾经在合肥理工学院建设过程中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各位领导及建设参与者,特别感谢中煤矿建、天鸿新材料、合肥百胜、科大讯飞、大恒光电、安徽农业银行等单位,向学校提供奖(教)学金,助力合肥理工学院的快速发展!
同学们,你们从高考中脱颖而出,选择了这所诞生于新时代、承载着新使命的年轻学府。你们的到来,犹如新土的第一颗萌芽、黎明的第一声鸟鸣、破晓的第一缕晨光,为合肥理工学院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让这座崭新的校园充满了青春的光彩与未来的希望!从今天起,你们将在巢湖之畔,点亮科创无垠的星空,开启人生璀璨的篇章,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合肥理工学院的崭新辉煌!你们是校史的见证者,也必将是校史的创造者!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合肥理工学院的史册上!
合肥理工学院坚持为国育才。合肥理工学院虽年轻,却肩负着厚重的期望与光荣的使命。202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合肥理工学院正式转设成功,实现办学定位的战略转型。合肥理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跟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发展、高水平办学、高标准建设”要求,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合肥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合肥理工学院坚持融合发展。学校聚焦省市战新产业办学,今年首次招生开设的10个专业,都是面向合肥科技前沿和产业急需,旨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围绕“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办学特色,加强合作办学,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大校大院大企,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借势发展、协同办学之路。
合肥理工学院坚持追求卓越。到2030年,学校计划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应用研究型高校。构建一支由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中坚力量组成的教师队伍,建立符合新型大学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学校影响力和整体办学实力跻身省内高校第一方阵。到2035年,计划建成优势突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类应用研究型高校。
合肥理工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图书馆典藏丰富,实验室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更是身处“为皖之中”的安徽省会合肥——一座敢闯敢拼、崇尚创新的科技之城。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既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有爱国军事将领张治中、卫立煌,名人辈出;这里,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研资源丰富、创新浪潮奔涌、产业动能澎湃,科大讯飞、长鑫存储、江淮汽车声名远扬;这里,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更有属于每一位同学的广阔舞台。你们将在这里汲取知识、锤炼品格、提升能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选择合肥理工学院,就是选择与一座创新之城、一座未来之城同频共振。站在你们人生新起点,我想与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让每个人能更好地发展,作为校长我在这里提几点期望,供大家参考:
第一,立根铸魂,做胸怀家国、信念坚定的“合理”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你们生逢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身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前进的澎湃浪潮、身在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值此之际,国家需要更多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科技尖兵,需要更多服务新兴产业的卓越工程师,合肥需要更多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希望你们明白“为什么学”这一根本动力问题,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以“心系产业、服务地方、科技报国”的志向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拒绝“躺平”、远离“佛系”,以昂扬的姿态争做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技术创新的开拓者、区域建设的担当者。
第二,修身养性,做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的“合理”人。“德不孤,必有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个人立身之本,是胸怀“国之大者”、践行“科技报国”志向的灵魂所系与根基所在,更是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必备素养。在立志成为未来“引领者”“开拓者”“担当者”的奋斗征程中,必须将修身立德摆在突出位置。要筑牢诚信基石,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与科研规范,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每一项研究。要强化责任担当,既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又要心怀敬畏,时刻坚守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安全底线。要增强体魄,强健的体魄是奋斗的基石,希望大家暂别网络,走出宿舍,奔赴操场,亲近自然,坚持运动。保持乐观心态,练就强健体魄,养成规律作息,为自己的人生筑牢根基。
第三,砺能笃行,做本领过硬、勇于创新的“合理”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是求知的殿堂,更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合肥理工学院的目标是要培养能解决复杂问题、能推动产业进步、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实干之才。在这里,你们要打牢数理基础和专业根基,将AI学用到底,这是你们未来驰骋职场的“硬通货”;要关注科技前沿和产业动态,理解“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背后的技术逻辑与市场需求;更要锤炼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跨界融合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等核心素养。这就要求你们不仅要解决“学什么”的内涵问题,更要掌握“怎么学”的科学方法。我们绝不提倡粗放式的“灌水”,而是努力点燃你们心中的求知之火。你们要尽快学会自主学习,善用学校提供的智慧学习平台和丰富资源;要强化实践学习,敢于动手、勤于实践,利用课程设计对接的企业项目,在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战场”增长才干;要勇于跨界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关注交叉融合,在项目制、任务驱动式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
第四,崇实担当,做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合理”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合肥理工学院特别注重一个“实”字——崇实、务实、求实、笃实。学校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这份蓝图需要全体师生,尤其是在座的同学们,用实干去描绘,用奋斗去书写。要有“起而行之”的干劲,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完成好每一次实验、参与好每一个项目,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要有“攻坚克难”的韧劲,学习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困难挑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要有“精益求精”的钻劲,培养工匠精神,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力求将事情做到最好。要有“协同共进”的心劲,现代科技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协作。希望你们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学会沟通,懂得合作,在集体中成长,在奉献中升华。
2025级的各位同学们,你们是合肥理工学院良好学风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你们的成长足迹,将塑造这所学校的品格;你们的奋斗故事,将铸就这所学校的荣光。学校将竭尽全力,为你们搭建成长的舞台: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流的智慧校园环境,为你们提供现代化的校园体验;一方面深化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院大所大企的合作,为你们提供最前沿的实训平台;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开放、共享、个性”的教育新生态,为你们提供更贴心的学习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希望你们珍惜这无比宝贵的大学时光,以“合”心筑梦的凝聚力,以“理”实交汇的融合力,以“工”于至善的追求力,用智能重塑产业的格局,用算法解码时代的命题,用数据描绘未来的轨迹,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知识沃土上,潜心向学、躬身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扎根产业、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以学识为笔,以创新为墨,共同谱写合肥理工学院辉煌灿烂的开篇之作!
今天恰逢第41个教师节,在此我向全校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最后,再次祝贺同学们,祝愿你们在合肥理工学院学有所成、梦想花开,拥有一个充实、精彩、无悔的大学时光!
谢谢大家!